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增建独中,宁缺毋滥说起
增建独中,宁缺毋滥说起 陳紋達 13-09-2013
前言
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若从有记载的1819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至今已经有194年的历史;其中经历几许的风雨波折,起落浮沉,至今日的蓬勃发展,详细的华教史可浏览董总的相关网站:
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17&Itemid=77
"独中"的由来
1956年,马来亚独立的前一年,槟城州的钟灵中学、森美兰州的振华中学及柔佛州昔加末县的华侨中学,先后接受改制成为英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
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后,69所华文中学(中国或其他国家叫中文中学)有54所在威逼利诱之下接受改制,成为英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16所站稳立场不接受改制,放弃政府津贴,成为华人社会不辞劳苦,常年筹款资助的"华文独立中学",俗称"独中"。
自从当年大多数马来亚华文中学接受政府的献議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之后,所有"国民型中学"也意指为华文学校,学校的名称前就没有刻意加上"华文"两字,如吧生光华国民型中学,吧生中华国民型中学,而这两间学校的前身,光华中学及中华中学则改称为光华独立中学及中华独立中学或简称为光华独中及中华独中,其他未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就保留它们既有的校名如吧生兴华中学及吧生滨华中学。
随着环境的变迁与需求,一些接受改制了的华文中学的董事会决定复办华文中学以容纳那些不符合政府条规的华人子弟就学,如超龄生及成绩不理想的学子,才有了今日的60间"独中";为了与国民型中学区别,所有复办的华文中学逐称为独立中学。今年独中学生的总人数从微型学校的百多位学生至超大型的万多人,共七万多名;华社的负担可谓沉重!
追溯當年,"独中"两字已包含了"华文中学"的涵义及海外华人办学的历史沧桑痕迹;因此,没有在"独立中学"前加上"华文"两个赘字。
历经数十载的岁月锤炼,"独中"在华人社会,早已经是马来西亚的一个特有名词;就如“统考”一样,已经是一个品牌!只要在马来西亚问任何一位华人"独中"是什么意思,答案肯定是"华文独立中学"!
以下是独中办学体制的基本规定:
独中办学的本质是以中文及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独中的教学课程主要是用董总课程局编排的课本;
独中董事会有自主权视当地情况的需求,续办双学制或弃办之;
独中办学的终极目标是董总主办的独中统一考试;
独中董事会受赞助人委托,全权依据董事会章程管理学校等
独中不止是教导华文、应用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它还身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独中就是让根生长在马来西亚的土壤!"独中"的涵义可谓深广啊!
申请增建华文学校的坎坷与困境
《颗颗中华心,培育中华人;滴滴华教泪,灌溉华教根〉是马来西亚华人为延续中华文化与华文教育劳心劳力,办学不懈,还要面对不文明的“一个民族国家” 教育政策侵蚀的困境的最佳写照。
政府为了贯彻"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通称为"拉萨报告书"的 " 一种语文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单元种族主义思想的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华人办的华文独中、接受改制的国民型中、小学校从此就没有因为人口的增长而增加,小学校的数目反而因为人口的迁移减少;新城市区的学校因为华人人口的密集变拥挤。
华社办校除了常年筹款外,也无时无刻为了申请增建新的华文中、小学校伤神;增建华文独立中学更被形容为沿木求鱼!
以下是2012年申办增建一间独中分校变成一间令华社争议不断的新批建私立國民中學的概况,反映申请增建新校尤其是新独中的不易:
談增建獨中,不得不提闹得沸沸扬扬的關丹私立國民中學(关中);談關中不得不談它的申請過程才能得知全豹。
話說當年首相的一句話說,復辦關丹中華獨中沒問題後,建校委員會就呈上申請書,可卻是如石沈大海才引發了2012年的520申辦關丹獨中大會與729昔加末申辦獨中分校大集會。
也許是為應對2013年的全國大選,政府为了政治需求,又伸出了橄欖枝說可以用分校的形式批建“關丹中华独立中学”,并由董總出面安排,建議用吧生中華獨中或者吉隆坡中華獨中(隆中華獨中)以分校的形式復辦關丹中華獨中;建委會選上了辦雙軌制(双学制)的隆中華獨中挑大任。
復辦關丹中華獨中申請書呈上之後,離奇曲折,後由吉隆坡中華独立中学配合當時的副教育部長密修申請書後(據說一天內)批准。董總完成媒人婆責任後即被擯棄在外,当时的副教育部长甚至在移交批文時也是千交待萬交待,千萬別讓董總看批文。董總也是從報章上才得知,批的是新校而非分校,各报及华团领袖就此對政府歌功颂德!
新校与分校的差异
分校与新校在体制上真是南辕北辙!分校是根据总校的行政制度与办学方针办学;在组织上分校只有一个董事会、一个校长、两个校园;新校是根据教育部新的批文条款办学;有新的董事部建立符合批文条款的新校的制度来办学。政府批建的新校,设下建立国民中学办校的条件,也就是令华社争议不断的主因。教总因公开与董总唱反调支持新校的论点而令华社担忧董教总会因此而分裂。
董总、教总虽是两个团体,在以往的华教课题上都是采取一致的行动,民间都称呼它们为董教总,也误以为它们就是一个维护华文教育的组织。
在申请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总会长,一个声称代表华人社会的种族性政党,也是执政阵线的老二,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怎么申请,政府就怎么批!";我当时就跟隆中华的副总务说,要小心,話中有話!甚至批文从申请分校变新校的报导时,我也写了一篇:「批建关丹中華"獨中"是陷阱」及後來的"關丹新校淺析"及「關中,"獨中"?」的文章,发表在南洋商报的言论版及网络媒体,《当今大马》。
綜合当时兩個陣營支持關中為"獨中"可以報考統考與不支持者(非反對建校)的爭論點如下:
支持者的論點
1• 根據教育部批文的第8條款,關中是有“空間”根據獨中的體制,以華文为主要教學媒介语的三年初中、三年高中辦的"獨中課程",董總應該允許關中參加統考,何況正副首相也口頭上再三予以保證;
2• 可以結合申請書和批文一起解讀;
3• 申請復辦關中已經二十多年,要把握得來不易的機會;
4• 是彭亨人民期盼的獨中(?),董總應該從旁協助,樂觀其成;
5• 要求董總協助爭取修改批文;
不支持者的論點
1• 依據批文的所有條款,它是一間私立國民中學;华社没有义务为一间本该由政府提供全免的国民中学教育筹款劳心劳力;
2• 批文條款嚴峻,所謂的"有發展空間"是指批文的第八條款,是自欺欺人的;
3• 依据教育法令,統考是独中內部的考試,祇能提供给真正的獨中畢業生參加;
4• 半世紀前華文中學接受政府的改制建议,講好聽是為了減輕華社發展與維持華文教育的負擔,其實是為單元主義教育政策鋪路!前車可鑒,華社不能因為等了二十多年得來不易,牽強說是"獨中"的一間私立國民中學,而誤了60間獨中的前途;
5• 關中是六十年代改制華文中學的翻版,要提高警惕,不能踩入政府設計的地雷!
政府没有兑现当年改制华文中学的承诺,反而在1975年起把接受改制后的国民型中学的主要媒介语,英语改为马来文国语教学;华文的1/3教学课时也被逐渐蚕食剩下3~5节课,就看掌校的校长如何看待教导母语华文的态度和安排。也因此,华社的一众有识之士在近年成立了一个国民型学校理事会,为学校谋取应得的权益,争取政府兑现当年许下的承诺,维护国民型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6• 首相及副首相口說無憑,要求先修改批文,再談關中學生能否參加統考,是吸取六十年代改制华文中学的历史教训;
7• 華小改制後,經過半個世紀隱形的單元教育政策的洗禮,如今更面對《2013至2025年教育大藍圖》加強華小學習國語的堂皇理由下,分配过于深奥的华小国语课本内容,实行調高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國語教導時段补拙;教师總会(教总)已表態支持!不過教總要求調低四至六年級的國語教學時間及重新编排符合华文小学以第二语文教导国语的课文;這又是跌入巫統(马国的马来人种族政党,也是执政阵线的主干政党)進十步退兩步的協商陷阱!政府就是利用"慢火煮青蛙"的原理,让“青蛙”在温和的环境中不知不觉走入灭亡的不归路!
口头承诺、批文条款与法治
回顾当年首相很豪爽的答应不会阻止关丹复办独中时,批文却是在2012年的520关丹复办独中大集会后经离奇曲折才得以批下! 批文却是争议不断的批文!首相满口说华社可以相信他,新校可以办统考文凭课程,甚至说“ You can quote my words!”。
马来西亚是个法治国家,马来西亚华社要的是白纸黑字注明这是一所可以办统考文凭课程的学校;政府课程及考试,只是这间新校的副科,董事会有权凭当地情况,可以斟酌取消或续办政府课程及考试。因此,独中董事会的自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新校以双轨制办学不明智
隆中华精英制办双学制至今天的成熟期,非资质上等的不被录取,每年望门兴叹的学生上千人!关丹新校董事会只看到隆中华的成就,没看到它的成长过程及有利条件,东施效颦,以隆中华双轨制办学为模式,没有周详考虑学生的来源是否影响学生资质的问题,会因此造成常资生不能跟上隆中华双轨制设下的教学课程对学生造成伤害?假如董事会因地制宜,在现今的批文条件下,要把教学改为专注统考课程的单轨制,可行吗?(批文开宗明义是办政府课程及考试为主的,如有违反,7.7 条文侍候)。
教育局会如何解读第八条款,华社没有结论,只有争论!如果复办委员会以自己的想法去解读为"有发挥的空间",但是却跟教育局的本意相对立,则教育局就可以引用批文中7.7条款撤回准证。(7.7条款,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87 (1) (a) 至 (f) 条文,一旦没有尊守批文中的任何条款,这所学校的批准和准证可以随时被撤回。)
以政府历来对待华教的不良记录评量,这不是华社可以拿华教的命运放手一搏的事。为后代子孙着想,让他们面对华社时可以抬头做人,复办委员会应该慎而重之,考虑再三,避免成为典当华教的先列。
學習國語本是身為國民的責任;礙於華小三語(国、华、英语)並重的實事,不能因為加強國語能力而犧牲華、英語學習的時間。華小在马来西亚,因为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的原因,不允许随意增建,导致一些学校為容纳更多的华裔子弟学生被逼分为上下午班製。学校班級學生人數遠遠超出教育局規定的35位;公務、教與學的時間緊迫、緊張,給老師學生壓力,是教育政策與制度造成的後果,此為另外課題。
歸根究底,不是董总批不批准关中毕业生參加統考的問題,而是批准參加統考後衍生的後果與責任,誰應該承擔?所謂的後果就是:
1• 这將导致60間獨中變相改制为国民型中学!
政府已經說明,以後新的獨中必須依照"關中模式"辦學,政府是利用華社熱愛母语教育的死穴,把政府應負的責任、常年開銷與發展,轉嫁到已經雙手捧上所得稅的我族人民。
2• 所谓的"关中模式"意味着董事會失去原有的自主權。
董事會原本可以斟酌雙考(政府考试与统考并重)或單考統考的權力因而被剝屑了。
3• 因为违反教育法令,独中统考文凭试将被迫取消。
政府何时会采取对付行动?
政府当然不会马上采取行动对付违规事件,這是政府潛移默制改造華教變質,突破華教堡壘的長遠策略。政府抓住華社熱愛教育的死穴,甚至会在五六年后批准更多的"关中模式"学校的建立,把政府應盡的國民免費教育責任,推卸在熱愛教育的華社身上,讓已經雙手奉上所得稅的華社,承擔不該承擔的千千萬萬的教育費。也许就在更多"关中模式"的学校存在十年八載后,来个一网打尽;政府只要轻轻一推,地雷就爆炸,60独中休矣!統考文憑縱有再高的價值也無所作為了!兩百年後的今天,政府對外国来宾誇耀,老樹盤根的華教將成為歷史。。。。
何谓"关中模式"
这所被批建的新校教学课程,也就是批文中的第八条款,除了强调"教学课程是国民教育课程(KBSM/KSSM)外,教育局也明白这所新校将会教导其它科目",再强调是其它科目不是其他课程,试问有哪间学校除了本科外,不教导其它科目的?尤其是批文3.7的教学课程中,详列出教学媒介语是唯一的国语(马来文);第八条款列入教导其它语文科目如越来越被重视的华、英文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
支持关中是"独中"的圈子要求反对的人面对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情,并要求认清国内的政治现实。其实,关丹人民既然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何必铤而走险,急在一朝呢?
反对关中是"独中"的同道则认为马来西亚是以法为依归,不是以情理办事的; 虽道是"法律不外人情",法與情孰輕孰重?當我們向法官求情輕判的時候,犯法的罪名已經成立!法官要如何治罪已經不在你我掌控之中!
同樣的道理,關中如被董总允許參加統考,尤如踩上政府預埋的地雷移動不得!政府只要把你輕鬆推離地雷,它馬上爆炸!政府當然不會馬上把你推離地雷,你已經在它掌控之中,它有的是時間,到時你就像被貓逮住的老鼠,用前腳耍弄你致死為止,而後把你的頭吃了,留下沒有靈魂的屍體,華教空有軀殼,名存實亡!这也是《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所说的,留下华小的结构的意思,实质已经被改造成国小的教育政策目标。
结语:增建独中,宁缺毋滥
關中進展影響華教的未來,讓更多的人瞭解關中的實質至关重要!關中的癥結在於它私立國民中學的確實身份若被允許參加統考,潛在被挑起變質的危機,對未來60獨中及統考地位的影響深遠。以政府一路來蠶食華教權益的手法,我們可以相信正副首相的口頭承諾嗎?歷史教育我們以史為鑒,華社應俱備高危機意識,提高警惕,不能因為彭亨同胞等了二十多年才得到的自以為是"有空間發展成獨中"的一紙批文,就踩上政府預先設下的地雷!
纵观以上几点,增建独中是宁缺毋滥;地雷就别踩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