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癌斗士:伍庭发的故事
【本報訊】伍庭發堅強無畏面對癌病折磨的故事,連看慣病痛生死的醫學院教授都為之動容,港大醫學院7月時特別為病重的庭發提早舉行了一場私人畢業禮。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悼念庭發,寓意庭發是一株綠葉常開的樹,永遠生意盎然。
梁卓偉:他是港大驕傲
庭發在病中完成學業,而且成績比很多正常學生優異,感動了醫學院的教職員。港大醫學院正式畢業禮在11月底舉行,但顧及庭發的病情,醫學院前院長李心平特別在7月離任前,集合教職員在學院內為庭發提早舉行一場私人畢業禮,讓庭發可及早達成完成學業的心願。
現任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在庭發去世後去信庭發父母表達慰問。梁卓偉在信中表示,他們有幸當庭發的老師,但他們從庭發身上學到的其實更多。庭發對生命的堅持,對理想的執着,展示的人性光輝和尊嚴無不令人動容,11月底畢業禮上庭發走的每一步牽動了在場每一位,他雖然人已逝,但站在台上那一刻已成就了永恒,是港大醫學院的驕傲。
梁卓偉在信中表示,「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在許多人心目中,庭發就像一株佳美的樹,依然綠葉滿開,花朵處處,生意盎然。
港大校長徐立之也在悼念信中表示,庭發在港大幾年一直不畏艱辛,與病魔搏鬥,最後憑過人的堅強意志和毅力,以系內最優秀成績畢業。他無畏無懼的表現,不單是香港大學的驕傲,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更是香港年輕一代的典範。徐立之對庭發離開表示可惜,也感傷痛,但庭發無比的堅毅與勇氣及頑強的鬥志,會生生不息,在心中長存印記。
庭發爸爸給區樂民的信
區醫生:
請你花一點時間細讀以下一段小故事。
11月28日我過了一個深刻難忘的畢業典禮,當天是應屆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禮,並發生了港大百多年來未出現過的感人場面。全場師生家屬二千七百人向一名應屆藥劑系同學伍庭發,從他踏上舞台一刻起立鼓掌致敬,直到他步下台階!一個普通的畢業生做到特首梁振英、總理李克強,我甚至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港大演講亦未必得到全體師生如此一致致敬的熱烈反應,創造了港大畢業禮上的奇蹟。
庭發成績固然超卓,他以系內史上最高成績、一級榮譽畢業,並囊括學系內四個年度大獎中的三個,但他並不是因為非凡的學業成績而受到推崇,他以一顆赤子之心及堅毅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及超人的意志受到大學師生的尊重,以下是庭發過去幾年間的經歷。
幾年前庭發與一般香港青年一樣,對社會充滿熱誠,希望將來成為一位出色的醫生,救急扶危。他一直努力讀書去達成人生目標,非常不幸地,他在高考前兩個月確診患上罕見的癌症(肉瘤Sarcorna),要將右前臂及赤神經線切除,換句話說,是右手掌永遠喪失活動能力。這對庭發參加高考爭取大學入場券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短時間內用左手練習寫字去考試,根本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其實庭發在會考時,只差一分就可拔尖進大學,可能從那一天開始,幸運之神已從他身上溜走,死神已就位。而且他本人亦深信自己的實力及擁有青春時間,不介意再花一些時間進入大學,今天才發覺光陰的寶貴。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只有放棄高考。
但打擊沒有令庭發放棄理想,由於右手的殘障,只有微調選科,選擇了藥劑系而放棄了醫科,但問題是沒有高考成績,而因為病情的關係要爭取時間完成學業,所以再等一年高考對他來說是奢侈的行為,他母校喇沙書院校長及一眾老師建議他用過去優秀的成績直接到大學叩門。
中大沈祖堯校長受到庭發的故事感動並率先安排了一次會面,了解庭發的需要。可惜由於制度問題,沈校長還是要求庭發擁有高考入學資格才可接納他的要求。庭發懷着失落忐忑的心情準備明年高考期間,突然收到港大收生部秘書來電,她將庭發的叩門申請第一時間交到藥劑系,系主任詳細考慮庭發過去的學業成績及病況後決定給予他面試的機會。那時正好是七月中暑假時間,所有教授都差不多不在港,而港大確有亞洲首席學府的風範與視野,特事特辦。系主任及三名收生教授都受命延遲他們預定的行程,回到學院與庭發面試,結果庭發順利進入了港大藥劑系,繼續追尋自己夢想中的人生。
在大學三年時間裏,他努力不懈,學業成績出類拔萃,可惜病情一直惡化,在三年級時,癌細胞已擴散。庭發成績優異,本可不必拖着殘障的身軀及極度痛楚的併發症去考大考亦夠分數畢業,但他憑着驚人的意志及鋼鐵的心去完成畢業試,感動全院校。前院長李心平更特別在七月份離任前,於學院內連同所有教職員為庭發舉行一個私人畢業禮,這可能也是港大一項歷史時刻,各學院在過去應該沒有這樣的安排。
在11月28日於伊館舉行的畢業禮上,當庭發坐着輪椅甫進場,高永文局長率先走到台下慰問庭發,跟着校長、院長及各教授亦陸續跑到庭發跟前表示慰問。其實庭發是冒着生命危險參加畢業禮,主診醫生恩准他帶同所有必須的醫療器材,放他數個小時的假期去參與此盛事。同學們瞬間就可上到台上,但庭發每走一步都異常沉重,但仍堅持自己步上台階領取所有獎項。院長梁卓偉的畢業致辭中亦以庭發的故事激勵所有同學士氣,珍惜這種港大及香港的根本價值及精神。
庭發在畢業禮後馬上回到醫院挑戰他生命裏一場硬仗,他的病情已發展到極嚴重的階段,生命危在旦夕。他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服務社會的機會已相當渺茫,身心瀰漫着一丁點負面情緒,覺得自己是家庭的重擔及對社會無貢獻的廢人。其實他已經過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我希望他可以明白他仍然對社會有正面作用。我寫這封信給區醫生,目的是希望透過醫生與《蘋果日報》的關係,將庭發的故事交給他們專業的團隊去跟進,將庭發堅毅的精神承傳下去,這是他現在唯一可以貢獻社會的工作,將他鋼鐵般的鬥心及香港精神啟發廣大群眾,尤其是年輕人。讓庭發的生命餘暉如晚霞般綻放美麗,在香港大學及香港社會上曾經有過如此出色的生命戰士。
由於內子在過去幾年傷痛的日子中從醫生的文章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所以我選擇把庭發的故事寫給醫生。文章頗長,我不會在手機及電腦上用中文,而且這亦是我在庭發病榻旁寫成的文章,我已30多年未寫過中文,文筆拙劣,見諒,所以只將文寫在紙上拍照再電郵給區醫生。
本人是庭發的父親(伍錦泉)
增建独中,宁缺毋滥说起
增建独中,宁缺毋滥说起 陳紋達 13-09-2013
前言
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若从有记载的1819年,在槟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五福书院》算起,至今已经有194年的历史;其中经历几许的风雨波折,起落浮沉,至今日的蓬勃发展,详细的华教史可浏览董总的相关网站:
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17&Itemid=77
"独中"的由来
1956年,马来亚独立的前一年,槟城州的钟灵中学、森美兰州的振华中学及柔佛州昔加末县的华侨中学,先后接受改制成为英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
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后,69所华文中学(中国或其他国家叫中文中学)有54所在威逼利诱之下接受改制,成为英文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16所站稳立场不接受改制,放弃政府津贴,成为华人社会不辞劳苦,常年筹款资助的"华文独立中学",俗称"独中"。
自从当年大多数马来亚华文中学接受政府的献議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之后,所有"国民型中学"也意指为华文学校,学校的名称前就没有刻意加上"华文"两字,如吧生光华国民型中学,吧生中华国民型中学,而这两间学校的前身,光华中学及中华中学则改称为光华独立中学及中华独立中学或简称为光华独中及中华独中,其他未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就保留它们既有的校名如吧生兴华中学及吧生滨华中学。
随着环境的变迁与需求,一些接受改制了的华文中学的董事会决定复办华文中学以容纳那些不符合政府条规的华人子弟就学,如超龄生及成绩不理想的学子,才有了今日的60间"独中";为了与国民型中学区别,所有复办的华文中学逐称为独立中学。今年独中学生的总人数从微型学校的百多位学生至超大型的万多人,共七万多名;华社的负担可谓沉重!
追溯當年,"独中"两字已包含了"华文中学"的涵义及海外华人办学的历史沧桑痕迹;因此,没有在"独立中学"前加上"华文"两个赘字。
历经数十载的岁月锤炼,"独中"在华人社会,早已经是马来西亚的一个特有名词;就如“统考”一样,已经是一个品牌!只要在马来西亚问任何一位华人"独中"是什么意思,答案肯定是"华文独立中学"!
以下是独中办学体制的基本规定:
独中办学的本质是以中文及华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独中的教学课程主要是用董总课程局编排的课本;
独中董事会有自主权视当地情况的需求,续办双学制或弃办之;
独中办学的终极目标是董总主办的独中统一考试;
独中董事会受赞助人委托,全权依据董事会章程管理学校等
独中不止是教导华文、应用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它还身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独中就是让根生长在马来西亚的土壤!"独中"的涵义可谓深广啊!
申请增建华文学校的坎坷与困境
《颗颗中华心,培育中华人;滴滴华教泪,灌溉华教根〉是马来西亚华人为延续中华文化与华文教育劳心劳力,办学不懈,还要面对不文明的“一个民族国家” 教育政策侵蚀的困境的最佳写照。
政府为了贯彻"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通称为"拉萨报告书"的 " 一种语文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单元种族主义思想的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华人办的华文独中、接受改制的国民型中、小学校从此就没有因为人口的增长而增加,小学校的数目反而因为人口的迁移减少;新城市区的学校因为华人人口的密集变拥挤。
华社办校除了常年筹款外,也无时无刻为了申请增建新的华文中、小学校伤神;增建华文独立中学更被形容为沿木求鱼!
以下是2012年申办增建一间独中分校变成一间令华社争议不断的新批建私立國民中學的概况,反映申请增建新校尤其是新独中的不易:
談增建獨中,不得不提闹得沸沸扬扬的關丹私立國民中學(关中);談關中不得不談它的申請過程才能得知全豹。
話說當年首相的一句話說,復辦關丹中華獨中沒問題後,建校委員會就呈上申請書,可卻是如石沈大海才引發了2012年的520申辦關丹獨中大會與729昔加末申辦獨中分校大集會。
也許是為應對2013年的全國大選,政府为了政治需求,又伸出了橄欖枝說可以用分校的形式批建“關丹中华独立中学”,并由董總出面安排,建議用吧生中華獨中或者吉隆坡中華獨中(隆中華獨中)以分校的形式復辦關丹中華獨中;建委會選上了辦雙軌制(双学制)的隆中華獨中挑大任。
復辦關丹中華獨中申請書呈上之後,離奇曲折,後由吉隆坡中華独立中学配合當時的副教育部長密修申請書後(據說一天內)批准。董總完成媒人婆責任後即被擯棄在外,当时的副教育部长甚至在移交批文時也是千交待萬交待,千萬別讓董總看批文。董總也是從報章上才得知,批的是新校而非分校,各报及华团领袖就此對政府歌功颂德!
新校与分校的差异
分校与新校在体制上真是南辕北辙!分校是根据总校的行政制度与办学方针办学;在组织上分校只有一个董事会、一个校长、两个校园;新校是根据教育部新的批文条款办学;有新的董事部建立符合批文条款的新校的制度来办学。政府批建的新校,设下建立国民中学办校的条件,也就是令华社争议不断的主因。教总因公开与董总唱反调支持新校的论点而令华社担忧董教总会因此而分裂。
董总、教总虽是两个团体,在以往的华教课题上都是采取一致的行动,民间都称呼它们为董教总,也误以为它们就是一个维护华文教育的组织。
在申请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总会长,一个声称代表华人社会的种族性政党,也是执政阵线的老二,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怎么申请,政府就怎么批!";我当时就跟隆中华的副总务说,要小心,話中有話!甚至批文从申请分校变新校的报导时,我也写了一篇:「批建关丹中華"獨中"是陷阱」及後來的"關丹新校淺析"及「關中,"獨中"?」的文章,发表在南洋商报的言论版及网络媒体,《当今大马》。
綜合当时兩個陣營支持關中為"獨中"可以報考統考與不支持者(非反對建校)的爭論點如下:
支持者的論點
1• 根據教育部批文的第8條款,關中是有“空間”根據獨中的體制,以華文为主要教學媒介语的三年初中、三年高中辦的"獨中課程",董總應該允許關中參加統考,何況正副首相也口頭上再三予以保證;
2• 可以結合申請書和批文一起解讀;
3• 申請復辦關中已經二十多年,要把握得來不易的機會;
4• 是彭亨人民期盼的獨中(?),董總應該從旁協助,樂觀其成;
5• 要求董總協助爭取修改批文;
不支持者的論點
1• 依據批文的所有條款,它是一間私立國民中學;华社没有义务为一间本该由政府提供全免的国民中学教育筹款劳心劳力;
2• 批文條款嚴峻,所謂的"有發展空間"是指批文的第八條款,是自欺欺人的;
3• 依据教育法令,統考是独中內部的考試,祇能提供给真正的獨中畢業生參加;
4• 半世紀前華文中學接受政府的改制建议,講好聽是為了減輕華社發展與維持華文教育的負擔,其實是為單元主義教育政策鋪路!前車可鑒,華社不能因為等了二十多年得來不易,牽強說是"獨中"的一間私立國民中學,而誤了60間獨中的前途;
5• 關中是六十年代改制華文中學的翻版,要提高警惕,不能踩入政府設計的地雷!
政府没有兑现当年改制华文中学的承诺,反而在1975年起把接受改制后的国民型中学的主要媒介语,英语改为马来文国语教学;华文的1/3教学课时也被逐渐蚕食剩下3~5节课,就看掌校的校长如何看待教导母语华文的态度和安排。也因此,华社的一众有识之士在近年成立了一个国民型学校理事会,为学校谋取应得的权益,争取政府兑现当年许下的承诺,维护国民型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6• 首相及副首相口說無憑,要求先修改批文,再談關中學生能否參加統考,是吸取六十年代改制华文中学的历史教训;
7• 華小改制後,經過半個世紀隱形的單元教育政策的洗禮,如今更面對《2013至2025年教育大藍圖》加強華小學習國語的堂皇理由下,分配过于深奥的华小国语课本内容,实行調高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國語教導時段补拙;教师總会(教总)已表態支持!不過教總要求調低四至六年級的國語教學時間及重新编排符合华文小学以第二语文教导国语的课文;這又是跌入巫統(马国的马来人种族政党,也是执政阵线的主干政党)進十步退兩步的協商陷阱!政府就是利用"慢火煮青蛙"的原理,让“青蛙”在温和的环境中不知不觉走入灭亡的不归路!
口头承诺、批文条款与法治
回顾当年首相很豪爽的答应不会阻止关丹复办独中时,批文却是在2012年的520关丹复办独中大集会后经离奇曲折才得以批下! 批文却是争议不断的批文!首相满口说华社可以相信他,新校可以办统考文凭课程,甚至说“ You can quote my words!”。
马来西亚是个法治国家,马来西亚华社要的是白纸黑字注明这是一所可以办统考文凭课程的学校;政府课程及考试,只是这间新校的副科,董事会有权凭当地情况,可以斟酌取消或续办政府课程及考试。因此,独中董事会的自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新校以双轨制办学不明智
隆中华精英制办双学制至今天的成熟期,非资质上等的不被录取,每年望门兴叹的学生上千人!关丹新校董事会只看到隆中华的成就,没看到它的成长过程及有利条件,东施效颦,以隆中华双轨制办学为模式,没有周详考虑学生的来源是否影响学生资质的问题,会因此造成常资生不能跟上隆中华双轨制设下的教学课程对学生造成伤害?假如董事会因地制宜,在现今的批文条件下,要把教学改为专注统考课程的单轨制,可行吗?(批文开宗明义是办政府课程及考试为主的,如有违反,7.7 条文侍候)。
教育局会如何解读第八条款,华社没有结论,只有争论!如果复办委员会以自己的想法去解读为"有发挥的空间",但是却跟教育局的本意相对立,则教育局就可以引用批文中7.7条款撤回准证。(7.7条款,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87 (1) (a) 至 (f) 条文,一旦没有尊守批文中的任何条款,这所学校的批准和准证可以随时被撤回。)
以政府历来对待华教的不良记录评量,这不是华社可以拿华教的命运放手一搏的事。为后代子孙着想,让他们面对华社时可以抬头做人,复办委员会应该慎而重之,考虑再三,避免成为典当华教的先列。
學習國語本是身為國民的責任;礙於華小三語(国、华、英语)並重的實事,不能因為加強國語能力而犧牲華、英語學習的時間。華小在马来西亚,因为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的原因,不允许随意增建,导致一些学校為容纳更多的华裔子弟学生被逼分为上下午班製。学校班級學生人數遠遠超出教育局規定的35位;公務、教與學的時間緊迫、緊張,給老師學生壓力,是教育政策與制度造成的後果,此為另外課題。
歸根究底,不是董总批不批准关中毕业生參加統考的問題,而是批准參加統考後衍生的後果與責任,誰應該承擔?所謂的後果就是:
1• 这將导致60間獨中變相改制为国民型中学!
政府已經說明,以後新的獨中必須依照"關中模式"辦學,政府是利用華社熱愛母语教育的死穴,把政府應負的責任、常年開銷與發展,轉嫁到已經雙手捧上所得稅的我族人民。
2• 所谓的"关中模式"意味着董事會失去原有的自主權。
董事會原本可以斟酌雙考(政府考试与统考并重)或單考統考的權力因而被剝屑了。
3• 因为违反教育法令,独中统考文凭试将被迫取消。
政府何时会采取对付行动?
政府当然不会马上采取行动对付违规事件,這是政府潛移默制改造華教變質,突破華教堡壘的長遠策略。政府抓住華社熱愛教育的死穴,甚至会在五六年后批准更多的"关中模式"学校的建立,把政府應盡的國民免費教育責任,推卸在熱愛教育的華社身上,讓已經雙手奉上所得稅的華社,承擔不該承擔的千千萬萬的教育費。也许就在更多"关中模式"的学校存在十年八載后,来个一网打尽;政府只要轻轻一推,地雷就爆炸,60独中休矣!統考文憑縱有再高的價值也無所作為了!兩百年後的今天,政府對外国来宾誇耀,老樹盤根的華教將成為歷史。。。。
何谓"关中模式"
这所被批建的新校教学课程,也就是批文中的第八条款,除了强调"教学课程是国民教育课程(KBSM/KSSM)外,教育局也明白这所新校将会教导其它科目",再强调是其它科目不是其他课程,试问有哪间学校除了本科外,不教导其它科目的?尤其是批文3.7的教学课程中,详列出教学媒介语是唯一的国语(马来文);第八条款列入教导其它语文科目如越来越被重视的华、英文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
支持关中是"独中"的圈子要求反对的人面对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情,并要求认清国内的政治现实。其实,关丹人民既然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何必铤而走险,急在一朝呢?
反对关中是"独中"的同道则认为马来西亚是以法为依归,不是以情理办事的; 虽道是"法律不外人情",法與情孰輕孰重?當我們向法官求情輕判的時候,犯法的罪名已經成立!法官要如何治罪已經不在你我掌控之中!
同樣的道理,關中如被董总允許參加統考,尤如踩上政府預埋的地雷移動不得!政府只要把你輕鬆推離地雷,它馬上爆炸!政府當然不會馬上把你推離地雷,你已經在它掌控之中,它有的是時間,到時你就像被貓逮住的老鼠,用前腳耍弄你致死為止,而後把你的頭吃了,留下沒有靈魂的屍體,華教空有軀殼,名存實亡!这也是《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所说的,留下华小的结构的意思,实质已经被改造成国小的教育政策目标。
结语:增建独中,宁缺毋滥
關中進展影響華教的未來,讓更多的人瞭解關中的實質至关重要!關中的癥結在於它私立國民中學的確實身份若被允許參加統考,潛在被挑起變質的危機,對未來60獨中及統考地位的影響深遠。以政府一路來蠶食華教權益的手法,我們可以相信正副首相的口頭承諾嗎?歷史教育我們以史為鑒,華社應俱備高危機意識,提高警惕,不能因為彭亨同胞等了二十多年才得到的自以為是"有空間發展成獨中"的一紙批文,就踩上政府預先設下的地雷!
纵观以上几点,增建独中是宁缺毋滥;地雷就别踩了!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伦敦冬的早晨
伦敦的早晨 16•12•2013 晨6•50分 伦敦
天灰灰
风萧萧
寒风袭人
如
我大马华教的天空
寒冬
越显春天来临的可贵
春日
终须到来
普照大地
春暖花开。。。
可
我华教
何日春到来
[经典电影 2010-08-01 HQ] 聂耳
看后有感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領頭羊和一言堂 20-12-2013再修正
南方客在拜读罗汉洲先生专栏《自以为是》所发表的文章,“董总是唯一代表”中,对教总、校长职工会、华总、隆雪华堂等华团在争取华教权益的工作上作出诸多批评,并认为董总才是华教的唯一领头羊,其他华团不能越俎代庖后,南方客在南洋言论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华教不能一言堂>的评论文章,其结尾认为,"董总若要得到大家的尊重,其领导人必须求同存异,尊重华团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一言堂,一切董总说了算,这才能确保华教队伍的目标和行动一致,共同进退,有效争取华教的权益。"引起了我对"领头羊"与"一言堂"的兴趣。
我第一次听到"一言堂"的信息是董总发起"728反对教育大蓝图内不利母语教育"华团大集会前的几个月;"领头羊"之说是教育大蓝图公布后的第二天晚上,也就是九月八日晚上,董总召集的华团紧急扩大会议上,参与的华团组织代表(华总、校长职工会及隆雪华堂缺席),有感目前华社对华教课题因为教总、校长职工会、华总拜会教育部长后,教育部长宣布三机构认同国语课时240分钟及隆雪华堂主导的华教第三股势力会见团结部长之后的局面,由到会华团代表临时提出,一致通过的一个临时动议如下:
<大会一致支持董总作为华教课题的领导核心,特别是在当前华教面对《大蓝图》的冲击,面临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全力支持董总的领导,以争取母语教育的最大权益。>
以上这个一致通过的临时动议,虽不能够证明董总并不是"一言堂",可以用于证明的是所有由董总主导发动的运动包括去年的五个大集会,都是经过扩大会议确认通过再执行的!
把"一言堂"这罪名加在董总身上唯一可以理解的理由只有一个,制造"发言权";利用这个"发言权"拉拢、利用其它华团,组织"第三股华教势力",隐隐然协助教育部边沿化董总。
董总被教育部边缘化,教总、校长职工会、及强出头的华总被教育部长“耍“了一招后,第三股华教势力傍着教总及校长职工会,除了华总因为它认为"在华社名声不太好"外,其他中央级的华团种种"总"都被利用为帮助教育部边缘化董总的工具。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宁为鸡首,不为牛后";陈友信领导有方的隆雪华堂当真是把这句名言不止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是青出于蓝;隆雪华堂的"鸡首",从带领"15隻牛"增至"26只牛"可证明隆雪华堂的能耐,华教第三股势力,不容小视!
我非常认同南方客在南洋言论版发表的"谁在分裂董教总"内所写的"董教总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并肩作战,以捍卫和维护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董教总,就没有今天的华文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句话,华社没有人不会不认同,甚至被有心人以此作为攻击当今董总领导人的工具!
他接着述说"近期以来,董教总关系起变化,尤其是教总没有参与董总主导的几场华教大集会后,引起董总领导人的不悦,并不断地公开向华社阐明教总成员是因公务员的身分而有所限制,不能批评上司和政府,以致在争取华教权益上有所难处,不能与董总配合。"然而,却不明白他及那一批怀旧的人,为何不试着理解董教总关系变化的环境政治因素,只一味缅怀之前两老领导之时融洽的董教总关系。再者,教总何以没有参与董总为华教争取权益主导的几场华教大集会以及董总为何必须不断地公开向华社阐明,是否值得深思?
虽说早在七十年代,在《阿兹报告书》下,所有政府中小学的教职员,包括华小的校长和老师都已成为公务员,可当时的领导,林晃昇和沈慕羽是何等人也?两位都是顶天立地,威武不能屈的男子汉!其品格是何等高尚啊!纵观现今华社所有领导,何能与其匹比?
1987年教育部派遣不俱备中文资格的老师任华小高职事件,引发大逮捕119人包括当时的董教总领导人、华教人士、华基执政党的马华、民政,反对党的民主行动党领导人等等的"茅草行动",其中就包括林总与沈主席。如今桃花依旧,人事已非!董总体谅教总是公务员身份,得遵守公务员守则的难处,却被有心人利用此一课题离间董教总,制造董教总矛盾,分化董教总,试图边沿化董总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此一课题,董总犹如哑子吃黄莲,有苦无处诉。
借用严居汉先生在南洋言论版2013•12•08发表的<认清“国民教育”实质内容>一文,其中一段<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即将实施,这意味着各民族母语教育到了濒于灭亡的境地———这也意味着争取民族母语教育平等权利的华教运动,在现阶段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
近日,吉打州教育局已经口头交待华小实行270分钟的国语课时,在这危急的时刻,华教只能有一个马车头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华社只有围绕在董总周围,唯董总马首是瞻,给予董总维护华教的力量,董总才能有所作为,领导华教走出困境!
以此文与热爱我华教同胞共勉之。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认清“国民教育”实质内容 •严居汉 南洋言论•教育视窗 2013-12-08 12:02
认清“国民教育”实质内容 •严居汉
言论 教育视窗 2013-12-08 12:02
我国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国民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由于以巫统为主导的种族政治集团连续执政,一直遵循《1956年拉萨报告书》所确立的指导思想。这份《报告书》旨在说明,必须在各个阶段做好准备、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国民教育”制度,以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的“最终目标”。
《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华印民族母语教育遭受灾难性的打击,华印语文学校受到侵蚀和破坏,“华文独中”也就是这项法令实施下华族维护民族教育斗争的产物。现行的《1996年教育法令》,比《1961年教育法令》,对各民族母语教育的压制和打击更为变本加厉,其中的第17条(1)项条文,强硬规定所有教育机构包括从幼儿园直到大学必须以马来语文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第18条(1)项条文,强硬规定部长必须规定一项课程,称为国家课程,国家教育制度内的所有学校都必须使用这个课程,等等。
母语教育生死存亡
简单说来,“国民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强制我国各族人民必须接受巫统为主的政治集团所灌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对国内华印及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就是对他们进行强制同化)。《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即将实施,这意味着各民族母语教育到了濒于灭亡的境地———这也意味着争取民族母语教育平等权利的华教运动,在现阶段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
巫统为主的政治集团剥夺国内华印及其他少数民族接受各自民族母语教育的平等权利,推行其“国民教育”强制同化其他少数民族的做法,是严重违反《世界人权宣言》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1)和(2)条文,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应弘扬林连玉精神
早在国家独立之前,华教运动杰出领袖林连玉就已提出“共存共荣”的主张和愿望,即(1)政府应当尊重国内各民族母语教育继续存在与持续发展;(2)当时国内主要巫、华、印三大民族的民族语文与母语教育的权利,应受政府的肯定和法律的保障;(3)各民族语文的平等权利受到了肯定和保障,各源流学校的平等发展才能顺理成章。上述林连玉代表国内少数民族提出的主张和愿望,在国家独立57年的过程中,却成了与巫统为主的政治集团倒行逆施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强烈对比和现行的“国民教育”的反动本质的有力证明。
每年华教节,华教人士都纪念林连玉和发扬林连玉精神。董总第二号领袖邹寿汉在今年的“华教先贤日”推介仪式上感慨万分地说,许多人都不认识林连玉,就连独中生也不认识林连玉。
邹寿汉此言或许有其个人动机,但他所说情况属实,我也有相同感受。
我曾在柔佛笨珍培群独中当过几年老师和课外活动主任,因此在校内和校外接触过不少的独中生,在社会上我也接触过许多独中出身的各界人士。但是,我发觉到,接受过独中教育的莘莘学子,有多少个能真正了解或正确认识林连玉其人其事,乃是一个值得关心华教问题和华教前途人士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无疑是独中教育亟需迅速补救的其中一个严重缺陷。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抹杀那些站在独中教育最前线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以及那些争取华文教育的合理地位华文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的华教人士,对华文教育的努力和贡献。
课程纳入华教奋斗史
个人认为,上述缺陷若补救不了,我们就无法确定华文独中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可以让其他友族同胞能够真正了解华裔族群的遭遇和诉求;若华教组织不提华文独中和林连玉其人其事,不提民族母语教育和林连玉精神,而跟其他不同民族的各式各样组织进行跨族群的对话和工作必然是内容空洞的;刻意忽视民族平等权利的跨族群对话和工作,根本无法达致民族团结、共存共荣的目标。因此,弘扬林连玉精神是当下华教领导组织的首要任务。
个人认为,补救上述缺陷或许可以通过以下两项工作进行:
(一)独中教育课程必须纳入“林连玉与华文教育奋斗史”的篇章。唯有这样,独中生才能名正言顺从课本上直接认识关于林连玉与华教问题,同时,独中老师以至学生家长也能间接认识关于林连玉和华教的奋斗事迹。
(二)独中董事部理应团结校方、家长与华社,发挥集体力量,到全国各地华文独中游说树立“林连玉铜像”并极力推动全国性筹募“林连玉铜像”资金运动作为今后的行动号召。若董总愿意发动其组织力量,执行上述工作,必定能事半功倍。
若当下董总的核心领导基于某些原因无法履行这项任务,林连玉基金则是责无旁贷扛起重任,尽最大力量完成此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将弘扬林连玉精神的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者:严居汉 (作者现任人民之友工委会工委、林连 玉基金永久会员、目前在马来西亚国民大 学研读人类学与社会学硕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