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星期四

转载:改制国中应迁离独中校园 王增文校长

吉隆坡尊孔独中和国中两校董事会为了校内一座遮篷发生争执,甚至还出现国中被打压的言论,此事见诸报章,引人瞩目。
在华文教育界,改制国中受独中打压,是未曾听闻的事情,因为在人们印象中,独中都是在凄风苦雨中,走过了筚路蓝缕的艰辛过程,如今好不容易成为国内一支 不容或觑的中等教育体系。熟悉华教历史的人士都知道,我们之所以会有独中,那是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一部《1961年教育法令》的颁布,导致华社痛失了华文中学的半壁江山。
众所周知,华文中学在改制后,出现了国中型中学,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独立中学,而所谓的国民型中学在《1996年教育法令》中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改制国中和独中共用校园所引发的种种纷争,已经成为华社长期以来习惯承受的历史悲情。
独中被打压,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很多独中后来都迁离学校原址,另谋发展而去。至于在原属中学接受改制后,又能继续在原址办学的独中,印象中第一所是大山脚日新独中,其次是巴生中华独中,接下来就是槟城菩提独中。上述3所独中能够保住自己的校园,争取到应有的教育发展空间,是独中成功守护校园的典型例子。
然而,很多人对独中这支教育体系的存在意义并不理解,我从最近安顺三民中学19611963年度初中同学会的纪念特刊中,读到一篇校史,发现撰写校史的人 对独中的历史定位有不同的理解,他把独中形容为另起炉灶的教育产物。从客观事实来看,很多所谓另起炉灶的独中,多数都被迫迁离原址,让改制国中独占校园,因此,才有人形容这是一种鹊巢鸠占的行径。
独中被打压而选择迁离原址的案例,在北马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感到痛心的,有些独中是在被打压的情况下不幸夭亡!如果真要说打压,那么独中在华文中学改制之后,面对不公平的教育政策所承受的历史灾难,才是无以复加的。
要如何理解华文中学改制之后所出现的独中的存在意义,单凭一句另起炉灶来形容,那是微不足道的说法,因为另起炉灶实在无法涵盖独中的存在意义。准确来说,在《1961年教育法令》打压下,除了部份坚持不改制的华文中学之外,另有一部份改制国中的校园内,允许存在独立班的办学模式,尔后才出现所谓 独立中学。换句话说,华社为了要把一息尚存的华文中学香火延续下来,才有独中,它和改制之前的华文中学,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改制国中需不需要继续留在独中校园,从学校历史,以及当前独中的发展形势来看,实在找不到不必迁离的借口,就从上述3所迁离独中校园的改制国中来看,它们后来都迁离独中校园,并完全享有新校园的主权,也发展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广大华教人士的心理负担,也还给华社一个公道。
从历史角度来看,改制国中是在《1961年教育法令》之下产生的中学,它们才是真正的另起炉灶,既然是另起的炉灶,就符合迁离独中校园的意义,所以政府 必须协助改制国中寻找新校地。华社如果要促成改制国中迁离独中校园,就必须理解改制国中继续留在独中校园,只能限制独中的发展,所以就更要坚持政府必须俯 顺华社民意,提供改制国中新校地,助其迈向更好的发展,则改制国中幸矣,独中亦幸矣!

31-12-2009
发表于《星洲日报》王增文校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