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见山依是山,见批文依是批文


見山依是山,见批文依是批文       陳紋達         13•07•2013

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不得已的選擇;肉包子打狗,狗吃了也不會好過!

我的前文"也谈见山是山"说得很清楚:" 诺说要凝聚华社的力量边建边争取,只能给政府把玩在手指之间;把批文推送回去的爆炸力更大,华社的凝聚力、争取的力度更强;。。。",很明显并没有置之死地就袖手旁观,而是把批文退回去修改後若被政府收回,将造成华社的不满,到时就可以凝聚华社的力量争取,比起边建边争取的力度更有爆炸力!焦急和气馁的岂止是等了二十年的关丹人民?不同的是,关丹新校若陷六十独中于变质危机,颈套绳索,随时影响它们生存,他州人民岂能不急?

"那年报社股权更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拉布条抗议,罢写罢读,在铿锵有力的正义声浪背后,是全国逾700名报社员工迷茫的脸。"历史纪录显示,革命是流血促成的;远的不说,促成2010年中东革命的阿拉伯之春,正是一条活生生的年轻人抗议自焚的生命!正义有时未免会有人牺牲去保正义!若说为了饭碗可以不顾正义,正是一些文人为五斗米折腰的悲哀!

說关丹独中是大骗局並不是無的放矢,其唯一和最终目的是要消灭现有独中也是有跡可循,並非唬人或杞人憂天;華社一致認為"2013〜2025 年教育大藍圖"的實施對華小的生存與發展不利,可證明這一點。

董總從申辦關中分校初始的共體至申辦過程中被邊沿化,被蒙在鼓裡至公佈批准關中新校,至批文被曲折"公佈"出來,在在證明批准關中新校是一個陷阱!華社不能漠視讓關中新校報考統考給六十獨中製造改制的危機。我在"关中是独中变质的种子"一文中的結論,在此重復一遍:"以史为鉴,这豪赌,华社输不起!"。也请上网详读当今大马读者来函释空理的"谈关中汇报"一文,情理并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謂君子者,光明磊落,坦蕩蕩無不可告人之事;回首看華教圈子,多少披著華教框子損害華教的正是為華教服務幾十年,帶著華教光環的鬥士?正是這些華教鬥士的私怨與私心,不知不覺步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歷史時空;吉隆坡四獨中在星洲日報登廣告支持關中的幕後主使人、沒經過董事會開會討論,利用董事會名義參與登廣告出席飯局的幾個人、利用林連玉基金會對民主選出來的董總領導層見縫插針的幾個人、政教商掛勾借華教圖利的幾個人、隨著改制而漸變質的昔日戰友,不一而足。

關中事件教會了我們很多,也讓我們看得更清,君子乎?小人乎?论语也有一句:"近君子,远小人",既知其为小人,岂不远之?以德服人者必非小人,睿智者未必正人君子!非常认同"只要抱持爱华教的心,意见分歧又何妨",只怕心口不一,大是大非前圆滑以对。

分析家常说:让数据证明一切;董总六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建议退回批文正是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案;批文不退回去,边建边争取,只能给政府把玩在手指之间,正中政府的圈套,关中就失去谈判筹码。我国每五年普选一次,时机每五年就有一次,未必得等多二十年。

在民主与公平的名义底下,以一间私立中学的前途让彭亨州的人民决定六十间独中的命运,建议民意调查彭亨州家长们的意愿,已经对其它州的人民不公;漠视彭亨州新届董事会联合会理事成功取代上一届支持关中的理事的事实,是无知还是逃避?其实,这已经是很好的答案。

见山不是山正是个人对某件事太专注,太过投入,对周遭的境况、环境已经没有知觉;看批文不是批文,关中董事会何尝不是入迷如此?待觉醒看清的那一刻,见山依是山,见批文依是批文,六十间独中因此被逼跟随关中模式改制,变质已成无可挽回的实事,追悔莫及矣!

谨以此文交流,无反驳之意;若要用实际行动去建设又碍于某种原因未得身体力行,又无意落入纸上谈兵,也可发发文稿,实质支持董总号招的反对(2013〜2025教育大蓝图)华团大会。

2013年7月6日星期六

也谈见山是山


7月四日南洋言论版刊登了媒体人沈小珍的见山是山,见山只是山,她陈述了日本富士山的美以及它对日本人深远的影响,日本人都对山有着近乎宗教的崇拜富士文化对大和民族有深远的影响。而对于登山者来说,征服的并非一座山,而是自己我要问的是,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警方就得上山收尸?是如现场发现的自杀手册宣称:躺在雄壮的富士山下,美丽的樱花有如伴你同行的精灵,那就是我们的天堂这么凄美吗?

现今社会,人会自杀,我觉得有个层面:1。羞耻不能面对,2。生活上自以为走投无路,3。无法疏解的压力;也许这才是引发自杀的动机!这个圣岳极致的美,成了自杀的代罪羔羊,把自杀的消极面美化成生命终结的美学 ,成为自杀的堂皇理由;让自杀也可以这么裸满地壳

她接着引述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总结自己未参禅时、初参禅时和最终开悟之后所证会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比喻华社对关中一纸批文的对立解读,她"个人倾向于凝聚力量争取的同时,校园的建设和招生也刻不容缓。"又感叹"个别占据山头的,谁听谁?个别坚持圣战的,谁服谁?"。

以一个老僧人三十年参禅的个人修养达致的境界对比成立近六十年的华教堡垒,董总对政府贯彻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的透彻了解,觉悟"批文还是批文"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不如她感叹的"个别占据山头的,谁听谁?个别坚持圣战的,谁服谁?"那么简单化!"谁听谁,谁服谁"是不讲道理的野蛮人才会有的信条。

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背后的隐议程,更力证政府贯彻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的一致性!在加強華小學習國語的堂皇理由下,大力調高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國語教導時段,逐步蚕食华小教导华文课程的空间,意图令华小变质,最终把华教连根拔起!董总除了维护华教坚韧不拔的决心,具备至高敏锐的嗅觉,是让华教继续在大马单元主义教育政策缝隙间呼吸生存、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裘援平副會長七月四日到訪董教總教育中心时說"选择大马为出访的第一站,是因为海外只有大马具备从小学至大学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希望可以把这个体系复制到其它国家。。。",是对大马华人办学精神的敬仰,一种肯定。

山,在资本家的眼中只有利,巴棍水坝的建设,建筑承包商看到的是可以砍伐变卖的原始树桐;山,在环保斗士的眼中是保护地球生态,让未来的孩子有一个继续健康生长、生存的空间,是累积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华教依法抗争,何尝不是累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诺说要凝聚华社的力量边建边争取,只能给政府把玩在手指之间;把批文推送回去的爆炸力更大,华社的凝聚力、争取的力度更强;既然等了二十多年,何必急在一时给华教增添危机?

申请分校为何变成了一所新校?正副首相一再强调的"关中模式"是省思的重要元素。董总明年庆祝成立六十周年,看"批文不是批文"的第二境界改变不了看山还是山的现实;关中私立国民中学的实质依法是改变不了的,把批文送回去修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别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转载: "关中号"先上船,后补票?


教育视窗:“关中号”先上船,后补票?•丁家奴

在独中日益兴盛的今天,华人社会却因为复办“关中”而爆发一场大争论,甚至前所未有的大分裂。
虽然“关中”的批文(准证)有问题已是共识,但是,一方却认为这不重要,可以边复办学校边要求修改批文,可以比喻为先上船,后补票?
另一方却认为持有合法船票才可上船,才有保障;必须先有适当的批文,才能复办“关中”,才是独立中学,否则,那是私立国中、变种独中。
批文问题、“变种”问题、甚至开放统考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
这令人回想起50年代华文中学的改制事件。政府献议改制的目的就是以津贴为饵,诱使华文中学变质。
改制事件令华文中学分裂,产生了国(民型)中和独中。
多数人决定未必正确
1961年3月,时任教总主席林连玉在槟城的教总15人工委会会议上,强调“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的坚定立场,大力呼吁全马华文中学不可申请改制,应积极筹办华文独立中学……
可是,当时大部分的华文中学选择接受政府的津贴而改制;有一些学校也分成两个阵营,成为国中与独中,比如吉隆坡的中华与尊孔。
根据董总网站的文章《华文改制中学》说,华文中学从164所,锐减为现在的60所,一共失去了104所,“这是一段悲痛的血泪史”。
也就是说,占多数的63.41%的华文中学选择改制,只有占少数36.58%的拒绝改制,成为自力更生的独中。
这个悲痛事件的启示是,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而少数人的坚持却可能是有道理的。
带头改制的是槟城的钟灵中学,负责的是校长汪永年和董事长王锦成等人。1956年,“钟灵中学与政府签订合约,接受特别津贴金和政府的条件,却密而不宣……”
这种手法,不是在当今重演吗?
李孝友公开承认受骗
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先变成英校,再变成以国文为主的国中。董事部不必为经费操心、华文课占三分之一授课时间的承诺,完全落空,而且华文不断受到打压,一家华文报今年仍在推动中五生报考华文的运动。“国”中被人形容为“弃儿”,说明了改制的结果。
2000年11月,曾任前教育部副部长和马华公会前署理总会长的李孝友,在董教总于雪华堂主办的“从华文中学改制看宏愿学校”汇报会上现身说法,就他在1960年代大力鼓吹华文中学改制,深感受骗,公开向华社道歉,并说:“我很痛恨(欺)骗我的人,我很天真(地)就受骗,而来骗大家。”李孝友要求华社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再犯错……50年来政府没有放弃落实《拉萨报告书》的“最终目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头来看“关中”,一方认为批文虽然不完善,以后可以修改,而且还有政府的承诺。因此,建校、招生的事在办理中。
勿再重蹈悲痛血泪史
基于国家的单元教育政策和种种现实事件,另一方坚持必须先办妥批文。否则,耗费华社的宝贵资源,却替政府开办一所“私立国中”,而且此后申请开办或复办独中的大门,可能因此关闭,岂不又成为“一段悲痛的血泪史”?
更重要的是,家长会把孩子送去做“试验品”吗?我们的家长不是已被“教育试验”折磨够了吗?
宽柔古来分校已是一个成功的先例,那为什么不坚持采用这个模式?
这次大争议的另一个启示是,一些人甚至领袖并不了解华教问题,提出可笑幼稚的观点,比如60所独中,哪一所有批文?统考应开放之类。
林连玉如果健在,大概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独立方针不可以剥夺。”

文:丁家奴